九一三事件后,黄永胜、吴法宪、李作鹏、邱会作等人相继被开除党籍,撤销职务,并且接受了公开审判。然而,作为黄永胜亲家,刘兴元却安然无恙。他在九大时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,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大和十一大继续当选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刘兴元在1971年后的政治升迁。虽然在九大之前仅是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,但他迅速升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、成都军区的第一政治委员及司令员,影响力大增。
刘兴元于1908年10月10日出生在山东省莒南县的朱芦乡,一个相对富裕的农家。尽管他与中华民国国庆日同日出生,这一事实在后来引发了不少批判,但他始终坚持没有改动过自己的出生日期。自小家境优渥,刘兴元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6岁便开始入私塾,这在当时的中国尤为罕见。与孙中山9岁才上私塾,鲁迅11岁才开始学文相比,刘兴元的求学早期就显示了他家庭的重视和父亲的殷切期望。
展开剩余81%不过,尽管家境较好,但并非富贵家庭,刘兴元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限,未能继续供他上中学和大学。幸运的是,刘兴元天资聪颖,勤奋好学,凭借自己的努力,他为自己后来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。
1925年,17岁的刘兴元进入青岛沧口一纺纱厂担任学徒工,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。那时,青岛的纱厂大多由日本人开设或中日合资,而这些日本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非常严重,工人们的工资被无端克扣,甚至经常遭到工头的体罚。刘兴元秉性刚烈,常为工人维权,因而成为资本家眼中的眼中钉,最终遭到开除。通过这段经历,刘兴元深刻感受到旧制度的腐化与不公,决心用革命的武力推翻这一切。
1928年,刘兴元报考了冯玉祥的西北军,正式投身军事生涯。由于有文化,他很快在部队中被任命为文书。然而,正当他刚刚加入部队时,恰逢国民党对红军根据地的围剿,刘兴元不得不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,参与了与红军的战争。1931年,刘兴元所在的国民党第47师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,但这场围剿以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告终,刘兴元被红军俘虏。
刘兴元的俘虏经历是一个极具转折的过程。最初,刘兴元对红军充满偏见,他认为红军是“青面獠牙”,“杀人如麻”。在被俘时,他甚至写好了遗书,准备迎接死刑。然而,红军不仅没有杀害他,反而给予了他热情接待,这让他感到极为惊讶。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,刘兴元逐渐发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的一面:红军官兵平等,战斗中指挥官身先士卒,甚至照顾士兵的生活,而国民党军则是上下等级分明,士兵被迫为官员做些低级的杂务。刘兴元终于看清了红军的真正面貌,决心投身革命。
通过与红军的接触,刘兴元逐渐转变思想,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够为人民谋幸福。他不再犹豫,坚决要求加入红军,成为其中的一员。经过这一转变,刘兴元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成为了共青团员,并在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这样的转变速度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,尤其是在他此前作为敌军的身份下。
刘兴元身高约一米八,外貌魁梧,脸上带着典型的山东人气质,虽然他佩戴近视眼镜,但却总是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。他能够言辞犀利且辩才无碍,甚至在广州工作时,一位同事曾形容他为“杰出的相声演员”。由于他的政治眼光和语言才华,他在军中的晋升之路几乎是一路顺风。很快,他就成为了红军第四医院的政治秘书,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。
1936年,长征结束后,刘兴元被任命为卫生部总务处处长,展现了上级对他能力的重视。在随后的时间里,刘兴元也在多个关键时刻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。例如,当张国焘试图分裂革命时,刘兴元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与他作斗争,最终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。随着战争的深入,刘兴元的领导能力不断提升,并在抗战期间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,逐渐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人物。
1941年,刘兴元接手新四军独立旅的思想政治工作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不仅改善了军民关系,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,成功推动了军队的士气。刘兴元的卓越领导使得他在新四军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,甚至获得了总部的通令嘉奖。随着抗战的胜利,刘兴元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第2师政治委员,开始在东北地区投入更多的精力,为林彪指挥下的战斗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刘兴元和黄永胜一同进入了新的政治舞台,彼此在军区和地方政府中有了更多的合作。两人不仅在战争时期并肩作战,还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然而,随着黄永胜的倒台,刘兴元展现了政治上的敏锐和清醒,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,最终没有受到影响。
在1972年,刘兴元被调任四川,成为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和成都军区的主要负责人。在他任职期间,刘兴元始终坚守党性,坚持原则,得到了毛主席的殷切期望,并在后来的岁月中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,直到1990年因病去世。他的一生是充满奉献和坚守的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-股票配资选股-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-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