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海西晨报
老鹰(黑鸢)
记者 唐光峰 摄
招潮蟹
记者 唐光峰 摄
弹涂鱼
市筼筜湖保护中心供图
丝光椋鸟
记者 唐光峰 摄
·A3·
潮水退去,筼筜湖畔红树林的泥滩苏醒了,招潮蟹挥舞着橙红色的大螯,吸引雌蟹的注意;不远处,弹涂鱼正用胸鳍和尾部支撑身体,在树根间跳跃;丝光椋鸟从树冠俯冲而下,羽翼扫过水面,眨眼间便捕获一只昆虫;湖面上空老鹰盘旋,身姿矫健威武,像王者在巡视领地……红树林下藏着一个“动物王国”,在那里,每个生命都在用独特的方式书写与潮汐共舞的生存诗篇。
晨报记者 仇慧亮
近日,随着夏日气温逐渐升高,筼筜湖湿地里的小动物们进入了觅食与活动的活跃期。滩涂上、林荫间、浅水处,小动物们频繁出没,构成一幅生动的“夏日生态图鉴”。
随着筼筜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不断推进,市民与大自然的距离也在悄然拉近。今天,请跟着晨报记者,一起揭开这些湿地小动物的神秘面纱,走进它们在红树林深处的夏日“生活秀”。
招潮蟹:“肢体语言大师”
中午,阳光透过红树林洒在密布着小螃蟹洞穴的泥滩上。招潮蟹时而探出大螯,不停挥舞;时而疾行穿梭,似乎在炫耀它的领地。
据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招潮蟹的两只螯大小极不对称,大螯不仅是它们求偶时展示的工具,也是它们吓阻天敌的重要武器。有研究发现,招潮蟹通过挥动大螯发出“信号”,展示健康状态和领地意识,被称作湿地里的“肢体语言大师”。
招潮蟹不仅是湿地的“颜值担当”,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“清道夫”。招潮蟹以腐殖质和有机颗粒为食,觅食的同时不断翻动泥土、打洞筑巢,有助于泥滩通气、净化水质。
弹涂鱼:“会走路”的鱼
如果说招潮蟹是滩涂上最具存在感的“表演者”,那么弹涂鱼无疑是最奇特的“明星”。它们凭借独特的生理结构,可以在泥滩上通过鳃呼吸,依靠胸鳍和尾部完成“高抬腿”式跳跃,因此被称为“会走路的鱼”。
弹涂鱼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,是湿地健康与否的重要“指示物种”。它们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,常在红树林根系附近活动,既参与营养循环,也为白鹭等鸟类提供食物来源。工作人员说:“弹涂鱼能在这里稳定出现,说明生态系统维持在良好状态。”
鸟类:捕食者与“搬运工”
在这片湿地中,各类鸟儿或栖息、或觅食,构成筼筜湖最灵动的一抹风景。沿着导流堤行走,丝光椋鸟在林间穿梭觅食,灰喜鹊伫立湖畔眺望水面,珠颈斑鸠低飞掠过,夜鹭悄然伫立水边静候猎物,黑鸢则盘旋于天空巡视领地……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,它们既是捕食者,又是传播植物种子的“搬运工”,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。
据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近年来,中心持续开展湖区鸟类生态监测,截至目前共记录到鸟类物种数为15目38科98种,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。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,也让更多市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自然。
除了这些小动物,在泥滩、浅水区域和红树林根系之间,还藏着许多或萌趣、或神秘的生物,如泥蟹、小虾、蛤蜊、昆虫……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彼此依存、丰富多样的筼筜湖湿地生态圈。
我要配资-股票配资选股-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-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