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空军近期大规模追加97架“光辉”MK1A订单,认定这款“国产战机”已达到4.5代水平,性能“超越所有非五代战机”。这份自信背后究竟有何玄机?
说起印度“光辉”战机,很多军迷第一反应就是那句经典评价——“研发30多年,产量才40多架”。这架飞机从2016年正式服役到现在,确实走得磕磕绊绊,连印度空军自己最初都不太待见。
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。印度空军不仅接收了9架新型“光辉”MK1A,还一口气把订单加到了180架!这种态度转变背后,藏着他们对这款战机重新燃起的信心。
三十年磨一剑,印度战机艰难诞生
“光辉”战机的故事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。当年美国F22都装备二十多年了,其他国家的五代机也早已试飞多年,而印度还在三代机上苦苦挣扎。
2016年,印度空军接收了首个“光辉”中队,但直到2018年才真正形成实战能力。装备一般都是先有实战能力再服役,“光辉”却反其道而行,可见印度当时有多着急。
展开剩余78%最让人头疼的是产量问题。从2016年到2025年,近十年时间累计交付不到30架。作为轻型战斗机,它却超重、航程短,轻型做出了重型的味道。
进口零件大集合,国产化之路漫长
“光辉”MK1有个致命伤——主要零部件全靠进口。印度研发三十多年,结果只是把各国零件塞进印度产的飞机壳子里。
这种情况显然不能令人满意。印度立马启动MK2项目研制,又担心再来个三十年磨一剑,于是同步搞了个MK1A升级版。这就是现在让印度信心爆棚的新“光辉”。
MK1A版本国产化率超过了50%。如果后期把以色列雷达换成印度自家产品,比例还能逼近60%。这是印度官方明确下达的任务目标。
三大关键升级,性能全面提升
MK1A版到底强在哪?它换装了以色列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,探测距离更远了。还集成了新型电子战系统,战场生存能力显著提高。
最实用的升级是增加了输油管,终于能空中加油了!同时它能兼容更多武器,不仅可以进行超视距空战,还能发射名声在外的“布拉莫斯”超音速反舰导弹。
“布拉莫斯”的加入让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底气更足。印度综合评估了MK1A的水平,认为它已经达到4.5代标准,能力超越所有非五代战机。
迷之自信源远流长,印媒曾误判稀土形势
印度对“光辉”的自信其实有传统。中国歼10服役时,印度就说“光辉”更强,理由是“光辉”服役更早;歼15上航母时,又说不如“光辉”,因为印度有航母更早。
中国引进苏35时,印度声称苏35打不过有苏30MK辅助的“光辉”;歼20服役后,竟说“光辉”更厉害,理由是“飞行员能用眼睛看到歼20,所以歼20不隐身”。
这种自信不局限于军事领域。在稀土问题上,印度媒体也曾先是嘲讽中国“收紧稀土出口是自毁长城”,后来态度急转,承认“完全误判形势”。
印度2024年才启动稀土分离技术研发,计划2027年商业化。而中国已掌握全球70%的稀土加工产能和2.3万项提炼技术专利,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了技术霸权。
发动机依赖美国,潜在风险不容忽视
“光辉”战机有个绕不开的难题——发动机。印度一直没能力自研战机发动机,“光辉”用的还是美国通用电气的F404。
这款发动机性能没问题,但问题是它是美国货。现在印度与美国关系不佳,F404随时可能被美国掐断出口。
到时候“光辉”战机就出不了厂了。现阶段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“光辉”兼容法国或俄罗斯的发动机,靠印度自研几乎不可能。
这种依赖进口的局面不仅体现在发动机上。印度试图联合美日打造“矿产安全伙伴关系”,却遭遇现实打击。
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需要十年,日本虽然增加了120%的稀土进口量,但每公斤成本暴涨80美元。巴西、越南等国则主动与中国合作,形成了“中国+盟友”新体系。
从失败中学习,印度空军重拾信心
印度对“光辉”的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。前段时间的印巴空战中虽然输了,但印度人没输志气。
他们坚信如果用了“光辉”战机,结果肯定不一样。换句话说,他们认为“光辉”比法国“阵风”更先进。
这种信心也得到军方认可。印度空军不仅追加订单,还加快了接收节奏。按照目前生产规模,厂商每年可以交付十几架。
不过印度需要克服“纸上实力”与“工业现实”之间的差距。4月的“朱砂行动”就是例证,印度原以为凭借高精度打击能迫使巴基斯坦屈服,结果行动草草收场,还搭进了数架“阵风”战机。
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目前每年能交付十几架MK1A。按这个速度,完成180架订单需要十多年时间。
但印度人似乎并不担心时间问题——毕竟,“光辉”已经花了30多年研发,再等十几年又何妨?真正的挑战在于,如果美国切断F404发动机供应,这条生产线还能否继续运转。
发布于:浙江省我要配资-股票配资选股-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-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