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,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,坚持14年抗日斗争,为中国抗战胜利,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,建立了特殊的历史功勋,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。
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东北抗联抗战遗址遗迹,黑龙江省持续对东北抗联密营进行勘察、研究和保护。这些密营全部位于群山叠嶂中,形成了兼顾生产生活和战斗的密营网络,东北抗联战士们在这里确定战斗策略、储备物资、收集敌情、医治伤员,游刃有余地开展游击战。最近,遗址发掘取得阶段性进展,多个密营遗址陆续发掘出大量文物。
鸡冠山密营有何发现?万件文物还原抗联“立体根据地”
在哈尔滨市木兰县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,经多年发掘渐露真容:近300处遗迹构成粮食生产及储藏区、军事防御区、后勤区域三大体系,一万余件文物诉说着抗战的铁血往事。
密营弹壳藏着啥故事?见证抵抗与日军围剿
“房前屋后全是弹壳,抵抗到了最后一刻。”木兰县老促会副秘书长孙宏回忆发掘现场时仍难掩震撼。这些战斗武器文物中,苏制莫辛纳甘弹壳印证国际援助通道,日制三八式弹壳见证正面交锋,而75毫米榴霰弹铅丸的出土,直接证实日军正规军曾重兵"围剿"抗联密营。
-40℃如何生存?恒温暗泉+大粮仓让日军扑空
密营的生存智慧更令人惊叹。簸箕掌山坳的恒温暗泉终年不冻,抗联选址“避河道就暗泉”,用压力极小的溢出泉隐蔽水源, 让沿溪“围剿”的日军屡屡扑空。半地下储粮窖总储量够1500-2000人越冬,军垦地与碳化粮食则勾勒出“自产+伏击+暗输”的补给网。
战壕有何玄机?步步设伏 进退自如
60度陡坡上,270米长的“锯齿形”战壕,每个锯齿拐角都是射击点,“进可攻、退可守”的设计让抗联战士能边转移边歼敌。正如抗联史实专家张旭生所言:"每处遗址都是堡垒,步步为营,步步为战。"
日本档案藏何秘密?抗联密营书写生存史诗
近日,东北抗联史实专家张旭生在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检索到多份《伪满国军月报》。档案显示,1937年伪满第十六混成旅以三个骑兵团围剿鸡冠山,目标直指“赵尚志第三军主力”。而抗联依托密营构建的“纵深防御链”,用智慧与勇气写就了生存史诗。
如何边撤退边进攻?“锯齿形”战壕里的抗联智慧
60度陡坡上藏着270米“锯齿形”战壕!每个拐角都是射击位,退一步能隐蔽,进一步可歼敌。抗联战士在深山密林里筑起"移动战场",让重炮难轰、追兵难寻。这不是简单的工事,是用血肉悟透的游击战术密码。
零下40℃的山林如何取水?抗联战士的生存密码
零下40℃的鸡冠山,日军沿河道搜山却找不到密营?秘密藏在恒温暗泉里!抗联专挑“溢出泉”——水从地下冒出来却不流动,既有水源保障又不暴露踪迹。一碗泉水,藏着绝境求生的智慧,更藏着坚持抗战的决心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我要配资-股票配资选股-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-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