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日,“有机过程哲学、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”暨“第18届过程哲学(建设性后现代)暑期高级研讨班”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开幕。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,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、美国里昂大学前代理校长保罗·布伯,美国印第安纳州戈申学院机构研究与评估主任贾斯汀·海因策克尔教授,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,韩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主任韩允祯博士,韩国“绿色韩国”项目负责人金永竣,韩国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员朴晶恩,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郭海鹏,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“银发教授”杨富斌,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杨丽,金华市委党校副校长席祎静,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锟院长,部分高校代表和学者9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。开幕式上,张建珍副校长,布伯教授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、柯布生态书院院长、全球生态教育联盟共同创始人樊美筠分别致辞。现将樊美筠博士的视频致辞刊发于此,以飨读者。
尊敬的各位来宾,各位老师、各位同学,亲爱的朋友们:
展开剩余71%大家好!
欢迎参加“有机过程哲学、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”暨“第18届过程哲学(建设性后现代)暑期高级研讨班”。感谢浙江师范大学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术空间,让我们得以在具有“千年文脉”历史底蕴的金华沉心静气,开启一场跨文化的思想对话。感谢王琨院长及其团队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辛勤劳动。
六十多年前,当过程哲学仍被西方学界边缘化时,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小约翰·柯布先生毅然选择了怀特海。因为他深知:“是理念,而非技术,决定未来”。换言之,不是AI或任何高科技,而是观念,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。他坚信,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里,我们急需一种新的整合性思维,而怀特海的哲学正是这一整合最有希望的起点。早在三百年前,笛卡尔“我思故我在”的哲学奠定了现代性的理性框架,将人类推向与自然相分离的道路。而今天,在生态危机与文明迷失的当口,我们亟需一种新的理念,一种以“体验、关系、生成、和谐”为核心的哲学,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,创造一种新的伟大文明--生态文明。
在这条探索之路上,中国智慧与过程哲学的相遇,不是一种偶然,而是一种深层的呼应。两者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明土壤,却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共鸣,在现实使命上也相互需要。中国哲学自古主张“天人合一”、“生生不息”、“生生之德”、“和实生物”、“和而不同”,重视整体、生成与关系;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依托当代科学的最新发展以严密逻辑诠释“存在即生成、关系即实在”,同样拒斥割裂与静止。在过程哲学家那里,宇宙被视为有机整体;其本源即点滴的经验;无物可独立存在,关系重于实体;万物皆有其内在价值;和者生存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时代的生态圣贤小约翰·柯布院士看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尤为重要的是,中国传统哲学与过程哲学两者并非只是相似,更是彼此成就:中国哲学需要过程哲学的当代表达,以回应现实挑战、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;而过程哲学也需要东方智慧的滋养,扩展其文化深度与生命厚度。我们相信,当这两种思想传统真正相遇时,将激发出一场深刻的文明对话——连接东西、贯通理性与感性、融合科学与精神。这不仅将为生态文明带来理论之光,也将为整个星球的未来点燃希望的灯塔。
因此,我们今天所参与的,不仅是一场学术会议,更是一场新的文明实验。愿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,在过程哲学与中国智慧的高维碰撞中,激发出思想的火花,生成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全新图景。
谢谢大家!
发布于:山东省我要配资-股票配资选股-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-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